近期蛋白質噴霧乾燥平台革新登場 根據Gen Engineering & Biotechnology News(GEN)於2025年8月報導,一家生技新創宣稱其專利噴霧乾燥(spray drying)平台能將典型IV蛋白質療法劑型轉化為高濃度乾粉,並可用標準1毫升針筒配合重構溶劑,於門診即可注射使用。此一技術核心在於優化噴霧乾燥工藝,透過微米級噴霧顆粒快速去溼並瞬時固化,使蛋白質結構維持穩定,實驗室數據顯示:在40°C恆溫條件下乾粉可保存6個月以上,殘餘水分低於3%,載藥回收率超過92%。動物藥動學(pharmacokinetics)研究指出,以小鼠及猕猴模型施打重建後粉末,其血中蛋白濃度曲線(AUC、Cmax)與傳統靜脈注射無顯著差異。這項創新不僅可降低冷鏈物流成本,還有望縮短治療流程、擴大病患自我給藥的可行性,使得原本需要30–60分鐘靜脈輸注的藥物,改為5分鐘內完成針劑注射。
從法規要件到工藝優化全視角深度 將IV療法轉為可注射乾粉產品,需同時面對法規與製程挑戰。首先依據ICH Q6B關於生物製劑的質量標準指引,乾粉注射劑必須符合《美國藥典》(USP)裂解試驗與無菌針劑重構標準;歐盟EMA也於2023年發佈「乾粉可注射製劑準則草案」,要求粉體粒徑分布需控制在5–20微米範圍,以兼顧可重組溶出與注射滴度。製程端,噴霧乾燥必須結合局部無菌(aseptic)操作與過程分析技術(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, PAT),以即時監測進料固形分、噴霧壓力與出口溫度,確保蛋白活性不受熱變性影響。在商業模式上,具備噴霧乾燥與無菌灌裝雙重資質的CDMO將成為關鍵樞紐,吸引大廠將後段製程外包;根據EvaluatePharma 2024年報告,全球生物藥製劑CDMO市場規模已達250億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12%。專利布局方面,該平台已向USPTO提出多項製程與配方專利申請,預料未來2年將與數家國際大廠展開聯合開發或授權合作。
未來製劑創新及台灣機會全景思考 此類乾粉可注射平台代表製劑科學邁入新階段,市場將由偶發IV療程轉向標準注射市場,並延伸至自我管理型用藥與居家醫療模式。對台灣而言,若能加速建立噴霧乾燥及無菌粉體注射的法規指引,並同時強化CDMO在粉體製程與無菌製劑的雙向能力鏈結,將有助提升在全球生物製劑製程外包價值中的比重。此外,台灣學界與企業需跨領域培育粉體工程、製劑科學與無菌灌裝人才,並與國際研發機構進行策略聯盟,共享工藝平台與臨床試驗資源。最終,台灣是否能在技術躍進與法規同步更新的雙軌並行中,搶得乾粉可注射生物製劑的新興市場先機?
邀請連結: https://bioindustry.example.com/signu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