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alda與VantAI簽署超過十億美元授權案,鎖定腫瘤與免疫療法新標的
Halda與VantAI簽署超過十億美元
Halda Therapeutics於2024年4月宣布,與美國新創VantAI達成潛值逾10億美元的研發及授權協議。此項合作聚焦「hold-and-kill」新藥平台——透過人工智慧演算法篩選高價值蛋白質標的,再結合Halda自有化合物小分子或單株抗體,以雙重機制同時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並誘導細胞凋亡。根據VantAI官方新聞稿,本次首批授權金近5000萬美元,分層支付達到臨床前、臨床I期及II期階段總金額約1.05億美元;另依據契約完成臨床III期前達標,可再獲取後續里程碑金及銷售分潤,最高可達10億美元。此一金額放眼全球生技授權市場,在2023年EvaluatePharma報告中,同類型技術授權平均規模僅約5至7億美元,足見雙方規模與野心。
從法規與技術面分析這筆授權意義
從法規端觀察,Halda與VantAI將在美國提出IND(Investigational New Drug)申請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已於2023年底發布新版《生物製劑臨床試驗指引》,明訂AI篩選之新標的須加強安全性與結構活性資料揭露。兩家企業在授權條款中即納入合規數據提交機制,為全球首例。技術層面上,VantAI基於自家深度學習模型,整合公共資料庫(如Protein Data Bank)與專利文獻,優化活性濃度(EC50)及半衰期(t1/2)預測;Halda則以過去在小分子藥物開發之豐富臨床前資料為後盾,提升POM(Prediction of Metabolism)成功率。雙邊合作架構採取階段性里程碑條款,參考國際公認之CRO(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)品質標準,預計在完成GLP(Good Laboratory Practice)毒性評估後,即進入IND-enabling研究,並於2025年前啟動第一例臨床I期試驗。
未來台灣角色與機會待解構思路深
考量此合作案架構,台灣生技廠商若要參與類似「AI+藥物」模式,需在研發鏈結、法規與產能並進。首先,台廠可扮演CDMO(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)角色,由國內細胞治療或抗體製備廠提供生產服務,搶占API(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)外包;其次,須結合集團研發資源,投入AI算力與生物資料庫建置,提昇標的篩選速度。政策面,衛福部可考量參考FDA新版指引,修訂TFDA臨床試驗管理辦法,容許AI標的在送審時同時提交計算模型驗證報告,縮短受理窗口。最終,若台灣未能在制度上與國際同步,恐將錯失AI驅動藥物開發之高附加價值商機。那麼,台灣生技業者是否有足夠動能,在下波AI藥研浪潮中確立領先地位?